2023年4月12日,以“新征程、新动能、新发展”为主题的第二十届中国工程机械发展高层论坛在西安举行,会上,卡特彼勒公司全球高级副总裁杨程建以《高质量发展 共赴新征程》为题作主旨演讲。
以下为讲话实录:
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受协会之邀参加本届高层论坛,与行业同仁相聚在西安,代表卡特彼勒公司与大家进行交流和分享。
回顾过去,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经历了房地产基建刺激和设备更新换代需求驱动。如今,行业进入了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优化调整后的疫情防控政策也给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卡特彼勒在新的机遇和挑战下的一些最新动态和举措,希望可以与各位领导和同仁有所交流,共同促进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近百年来,卡特彼勒致力于帮助客户建设更加美好、更可持续的世界,为低碳未来做出贡献。
2022年,卡特彼勒全年销售和收入总额为594亿美元,相比2021年增长了17%。目前,卡特彼勒有超过二百万台机械设备正在世界各地工作;无人驾驶矿用卡车已实现超过50亿公吨的零损工时伤害的搬运作业;已累计制造了3000多万台发动机,同时,通过数字化技术全球有超过140万台设备实现了互联。
卡特彼勒专注于执行企业战略,包含四个重点领域:卓越运营、扩大的产品线、服务和可持续性。去年,卡特彼勒把“可持续性”纳入了企业战略,凸显了为实现自身以及客户与气候相关目标的努力。在提供传统的产品组合的同时,也不断地为客户带来新产品、新服务和新技术。
第一是产品,卡特彼勒长期致力于可持续发展,以及帮助客户实现其与气候相关的目标,因此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就将可持续性融入其中。
目前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新引擎是电气化。上个月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的国际工程机械展上,卡特彼勒展出了四台带有充电方案的电池驱动设备样机。所有这些设备都由卡特彼勒设计的电池试制品提供动力,可根据行业和客户的性能需求进行扩展,并在电池整个生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实现可持续性。
在中国,卡特彼勒旗下山工机械品牌于去年夏天正式推出了山工机械品牌首款电驱装载机。它成功实现了尾气零排放,在为客户提供所需性能的同时,支持客户的气候相关目标。这标志着卡特彼勒通过产品创新支持可持续发展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卡特彼勒是一家追求创新的公司,与世界各地的行业、政府和学术机构合作,以利用新技术提高研发速度,提供一流的创新方案。过去的20年间,卡特彼勒在研发方面的投入超过300亿美元。持续在服务增长和技术等战略关注领域加大投入,包括数字化、电气化、自动驾驶等,帮助客户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卡特彼勒在自动驾驶领域已经有几十年的经验,现在拥有全球最大的无人驾驶卡车车队,而且还在逐月增加。目前,卡特彼勒在工程机械设备的自主化解决方案领域所取得的进展。
坡度控制、压实控制、称重系统、安全探测、远程遥控、设备管理、生产效力7项关键技术是卡特彼勒工程机械技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在去年11月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卡特彼勒展示了本地化的远程控制解决方案,机手在操作台就可以远程遥控数千公里外的设备,不仅降低了机手的疲劳度,提高操作的安全性,还能保持设备运行的平稳和准确性。
第三是服务,在卡特彼勒,服务是从客户进行新机采购的那一刻起就为帮助他们成功所做的一切努力,而且在设备整个生命周期内我们持续提供多项服务。在设备采购阶段,客户可以选择签约卡特“价值宝”;当设备开始老化时,我们持续提供帮助延展设备生命周期的服务,如维修、再制造和翻新,从而继续为客户提供更深层次的价值。
今年是卡特再制造业务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因为整整50年前,第一台卡特再制造发动机从装配线顺利下线。卡特再制造作为我们为客户提供的众多服务选择之一,按照相应产品的OEM性能规格和最新版工程技术更新,采用最先进的修复技术和先进制造系统,最终获得性能质量媲美新品的零件,而且节约了大量的原材料消耗和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
通过使用现有零件,而非全新的零件,卡特再制造比一般制造可以节约65-87%能源消耗,减少制造新品件所需要的原材料80-90%,并且在整个过程比一般制造减少65-87%温室气体排放。
卡特彼勒不仅在产品和服务方面进行投入,也在社区发展方面进行投入。2022年,是卡特彼勒的慈善组织——卡特彼勒基金会成立70周年。2020年,基金会承诺未来五年将在华累计最高投入达1000万美元,助力打造更具活力的社区。
作为2020年承诺的一部分,卡特彼勒基金会已向在中国关注职业教育、STEM教育、可持续的自然基础设施和备灾减灾的六家公益机构投入了350多万美元,预计将惠及37万人。
中国将更加注重以创新为驱动的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绿色高质量发展、数字化转型以及企业社会责任日益成为行业发展重点。
我们相信,卡特彼勒在中国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凭借创新的产品、先进技术和服务,以及应对重大挑战的行业经验,卡特彼勒将继续为推动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转型升级做出新的贡献,同时也期待着未来与更多的业内同仁和朋友们进行交流与分享,共同促进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