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记不清在长沙大大小小、或平坦或坎坷的道路上往返奔驰多少回了。在过去几年里,益阳人袁辉已经将这座比邻的长沙城当作了自己的家乡。
40岁的他有着一张娃娃脸,槟榔和香烟将他的牙齿熏得焦黄,但这并不妨碍他笑得灿烂。22年的驾驶生涯见证了袁辉从一个年少轻狂的不羁男儿,成长为一个肩负家庭重担的丈夫和父亲。
“从最早开农用车,到后来轻卡,车越开越大,路越走越阔,心却越来越累。”渣土运输不是一件轻省活,“原来路上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都没有,现在操心的事太多了。”他有些怀念十几前的日子,那时天是蓝的、风是轻的,窄窄的道路上没有太多行人,开着一辆卡车就像坐在坦克里,充满俯瞰世间的傲娇感觉,而且男人味十足。
时间剥夺了他的青春和理想,却并非无情。20多年的运输生活,他习惯了风雨相随。对于他来说,生活就是在车上、在路上,这样的生活仿佛才是真实的,有血有肉的。
2008年,袁辉从零担物流转行跑渣土运输,“正是应了那句哪行好跑跑哪行”。对于卡车司机来说,只要是开车其实都算不上转行。
一晃8年,在长沙的渣土运输行业里他多多少少算得上是专家了。他认为,活干得漂不漂亮,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车。“买辆不省心的车,等于给自己找事。”
面向方兴未艾的渣土运输行业,各个重卡品牌纷纷推出了自家的拳头产品。绿色、智能几乎成为渣运车的共性特点。琳琅满目之中,谁才称得上渣土运输车辆的实力派?
袁辉认为,底盘是选购渣土运输车辆首要因素。“底盘要扎实,发动机什么的得是市面上常见的,这样品质放得心一些,维修方便还省钱。”
第二要看货箱。“特别是GB1589实施后,对我们影响很大,一下每趟活最少要少拉3吨。而且厂家为了应对国标,纷纷搞起了轻量化,我们对此还是有点担忧的。”
毋庸赘言,新版GB1589实施后,国家对于车辆超限运输的管理势必会更加严格,用户将更加关注车辆的自重,轻量化工作将成为重卡制造企业重拾的热点。
此外,作为全国首个启动新型智能渣土车的城市,长沙的渣土车采购计划也颇受关注。在这些背景下,长沙各家重卡品牌纷纷来到袁辉挂靠的运输公司搞面对面促销。
怀着期盼和担忧,袁辉和他的“小伙伴”们最早来到现场,打算深度打探下GB1589后各品牌渣运车的虚实。“你看这台车,明显比以前的改进了,底盘好,配的还是潍柴发动机,劲大,配件也好买。”同是益阳人、平时和袁辉一起拉渣土的贺关佑是人群里最活跃的人。他说的这台车是陕汽新M3000环保智能渣土车。
他一会领着大伙爬上车架,仔细地查看底盘布置;一会弯下腰去,恨不得趴在车头地下,把驾驶室都给拆解了才好;一会又蹬上货箱,敲敲钢板厚薄。不知不觉,袁辉跟着他一看就看了一个多小时。
“这台车的确不错,比其他车强。”贺关佑跟袁辉咬起了耳朵,“底盘好,货箱好,后杠还做了轻量化工作,货箱里头还放了一块备用的钢板,东西做得比较人性化。”
对于贺关佑这位小兄弟,袁辉是非常信任的。他们不仅是老乡,是同事,还是在夜晚星辉路上结伴同行的兄弟。而且最近几年,袁辉很少亲自驾车,对于车辆自然是没有人能比天天与车朝夕为伍的贺关佑更熟悉的了。
“其实别看厂家都推出了自家的渣运车,可是都大同小异、选择不多。”贺关佑说,“这次我也想换台车开开,毕竟现在长沙渣土车运输状况还不错。”
根据规定,渣土车工作时间为晚10点至次日晨4点,干渣运完全是日夜颠倒,但是比起其他重卡应用领域,渣土运输还算是有“油水”的行业。
据了解,长沙市一辆渣土车运输毛收入大概为25元/公里,每天总里程在80公里左右。一辆渣土车一年工作120天,每天收入大概是2000元,年总收入可达24万元;再除去大约8万元的燃油消耗费用、5万元维修保养费用、2万元管理费,以及司机人工成本,一年下来还有4万元左右的纯利。
“离家不远,工作时长还行,相对自由,收入勉强,也就这样一直干下来。”袁辉说,“年纪越大,就越想少操点心,口碑不好的不选,配置不合心意的也不选。”由着自己湖南人耿直的个性,他想这次选车“听兄弟的”。
兄弟有自己的“情结”。贺关佑以前开过陕汽奥龙,这次一来就直奔陕汽,“奥龙很皮实,起码陕汽在品质上能够让我放心。”但新M3000毕竟是他没有接触过的新事物,花几个小时来了解可能是未来几年的“长期搭档”显然很有必要。
两个小时过去了,在比较了至少四个品牌的意向车型后,贺关佑热热闹闹带着一队人马又“杀”回来了。“没什么好想的,不是看了吗,其他的也没多大看头。”他说,“这车我大致满意,但还有一些需求,不知道陕汽能不能满足?”贺关佑试探性地问现场的陕汽销售人员,在得到满意的答复后,他搭着袁辉的肩膀说,“哥,我看就这台车行了!我们也莫七里八里乱看哒。”袁辉看着面前这位已经又跟其他人聊起来的兄弟,觉得平淡的生活开始变得有意思。“我说你们也莫到处走哒,这车确实不错!”在他的张罗下,陕汽停放在现场的3辆新M3000如明星般被人群簇拥起来。
听着贺关佑爽朗的声音,袁辉感到安心,他知道,从此,在他的江湖里又多了一个名字——陕汽重卡。这牵连着他的事业,也让他和兄弟们又多了个共同的称呼——“陕汽用户”。(本文来自陕汽)